- 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 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往往侧重于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而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 双体系建设则强调事前预防。通过对风险的全面识别和分级管控,能够将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从源头上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在化工生产企业中,通过对生产工艺、设备设施、原材料等方面的风险识别,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如优化工艺参数、加强设备维护保养、严格原材料质量控制等,可以有效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提升企业的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双体系建设要求企业全面参与风险识别、评估和管控以及隐患排查治理的全过程。这促使企业管理层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将安全生产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和每个员工。例如,企业制定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明确了各风险点的管控责任人,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规定了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排查职责和报告流程,从而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
- 提高事故预防能力
- 风险分级管控能够帮助企业准确把握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类安全风险及其危害程度,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隐患排查则是对风险管控措施有效性的检验和补充,通过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防止风险转化为事故。例如,在建筑施工现场,对高处作业、临时用电等风险点进行重点管控,并定期进行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电气设备漏电等隐患,能够大大提高施工现场的事故预防能力,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 方法选择
- 企业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风险识别,如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等。工作危害分析法适用于对作业活动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步骤,分析每个步骤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例如,在装配车间的零件装配作业中,通过 JHA 可以识别出搬运零件时可能发生的物体打击、装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机械伤害等风险。安全检查表分析法则主要用于对设备设施、作业环境等方面的风险识别,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等制定检查表,对检查项目进行逐一检查和分析。比如,对锅炉房的设备设施进行风险识别时,可以采用 SCL 检查表,检查锅炉本体、安全阀、压力表等设备的运行状况和安全附件的有效性。
- 全员参与
- 风险识别工作应涵盖企业的各个部门和所有岗位,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因为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对本岗位的工作流程、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最为熟悉,他们能够提供最直接、最真实的风险信息。例如,一线生产工人可以结合自己的操作经验,指出生产过程中容易忽视的安全风险点;维修人员可以根据设备的维修记录和故障情况,分析设备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引导员工积极参与风险识别工作,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发现重要风险点的员工给予奖励。
- 评估标准制定
-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标准。风险评估标准一般包括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两个维度。对于可能性的评估,可以考虑历史事故数据、行业经验、设备设施的可靠性等因素;对于后果严重性的评估,可以从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企业声誉影响等方面进行量化或定性分析。例如,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为 “极低”“低”“中”“高”“极高” 五个等级,将后果的严重性分为 “轻微”“较小”“中等”“重大”“特大” 五个等级,然后通过矩阵法确定风险的等级。
- 风险等级划分
- 根据风险评估标准,将识别出的风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一般可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级。重大风险是指风险程度极高,可能导致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严重环境破坏等后果的风险;较大风险是指风险程度较高,可能导致较大人员伤亡、较大财产损失或一定程度环境破坏等后果的风险;一般风险是指风险程度中等,可能导致人员受伤、一定财产损失或轻微环境影响等后果的风险;低风险是指风险程度较低,可能导致轻微人员伤害或较小财产损失等后果的风险。例如,在化工企业中,涉及剧毒化学品的储存和使用、重大危险源等环节的风险通常被划分为重大风险。
- 工程技术措施
- 通过对设备设施、工艺技术等方面的改进和优化,从根本上降低风险。例如,对于存在粉尘爆炸风险的车间,可以采用密闭式生产设备、通风除尘系统、粉尘防爆电气设备等工程技术措施,减少粉尘的产生和积聚,降低爆炸的可能性。在建筑施工中,采用安全防护网、临边防护栏杆等工程措施,防止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的发生。
- 管理措施
- 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规范员工的行为,确保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执行。例如,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安全职责;制定设备操作规程,规范员工的设备操作流程;开展安全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同时,加强对作业现场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员工的不安全行为。
- 个体防护措施
- 为员工配备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安全带、防护手套、护目镜等,减少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受到伤害的风险。个体防护用品的选择应根据风险的特点和危害程度进行,确保其防护性能能够满足实际需求。例如,在焊接作业中,员工应佩戴防护面罩、手套等,防止电弧光对眼睛和皮肤的伤害;在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岗位,员工应佩戴防毒面具、防护服等,防止有害物质的侵入。
- 清单内容
-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应包括风险点名称、所在位置、风险描述、风险等级、管控措施、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等信息。例如,某机械加工企业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中,一个风险点可能是 “车床加工操作”,所在位置为 “机加工车间 X 号车床”,风险描述为 “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机械伤害、物体打击等事故”,风险等级为 “一般风险”,管控措施包括 “定期对车床进行维护保养、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合格后上岗、佩戴防护眼镜和安全帽等”,责任部门为 “机加工车间”,责任人为 “车间主任和操作工人”。
- 动态更新
-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条件的变化、新设备的投入使用、新工艺的采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更新等情况,及时对风险进行重新识别、评估和管控,对风险分级管控清单进行动态更新。例如,当企业引进一台新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时,应及时对该设备的操作过程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并将其纳入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中。同时,对原有的与该设备相关的风险点和管控措施进行调整或删除。
- 制定排查计划
- 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和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隐患排查计划。排查计划应明确排查的时间、范围、内容、方法和责任人等。例如,对于重大风险点,应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对于较大风险点,应每半月至少进行一次重点排查;对于一般风险点和低风险点,应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常规排查。排查范围应涵盖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场所、设备设施、人员活动等。排查内容应包括风险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设备设施的运行状况、作业环境的安全状况、人员的操作行为等。
- 排查方法选择
- 企业可以采用综合排查、日常排查、专项排查、节假日排查等多种方式进行隐患排查。综合排查是对企业整体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的全面排查,一般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日常排查是指各部门、各岗位在日常工作中对本区域、本岗位的安全状况进行的经常性排查;专项排查是针对特定区域、设备设施、工艺环节或特定时期(如夏季防汛、冬季防火等)开展的专项性排查;节假日排查是在节假日前后对企业的安全状况进行的重点排查。在排查过程中,可以采用现场检查、查阅资料、询问员工、数据分析等方法。例如,在现场检查时,通过观察设备的运行状态、安全防护设施的完整性、作业人员的操作行为等,发现可能存在的隐患;查阅设备维护保养记录、安全培训记录等资料,了解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查找潜在的管理漏洞。
- 一般隐患治理
- 对于一般隐患,企业应立即组织整改,整改措施应明确、具体、可行,确保隐患能够及时消除。整改完成后,应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销号。例如,发现车间内的一个灭火器压力不足,属于一般隐患,企业应立即更换或维修灭火器,并进行压力测试,确保其正常使用。验收时,应检查灭火器的外观、压力指示、有效期等是否符合要求。
- 重大隐患治理
- 对于重大隐患,企业应制定专项治理方案,方案应包括隐患的现状描述、治理的目标和任务、治理的方法和措施、治理的经费和物资保障、治理的时限和要求、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等内容。治理方案应经企业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实施,并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备案。在治理过程中,企业应加强对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治理措施按计划落实到位。治理完成后,应组织专家或委托有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进行评估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销号。例如,企业的一座厂房被鉴定为危房,属于重大隐患,企业应制定厂房拆除重建或加固改造的专项治理方案,明确治理的各个环节和要求,在治理期间应设置警示标志,防止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同时制定应急预案,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 台账内容
- 企业应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详细记录隐患排查治理的全过程。台账内容应包括隐患排查的时间、地点、隐患描述、隐患等级、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整改期限、整改完成情况、验收情况等信息。例如,某企业在隐患排查治理台账中记录了一个隐患:“车间内的一台行车钢丝绳磨损严重”,排查时间为 “20XX 年 X 月 X 日”,地点为 “机加工车间”,隐患等级为 “较大隐患”,整改措施为 “更换钢丝绳”,整改责任人为 “维修班班长”,整改期限为 “3 天”,整改完成情况为 “20XX 年 X 月 X 日已更换钢丝绳”,验收情况为 “20XX 年 X 月 X 日经安全管理人员验收合格”。
- 数据分析与应用
- 企业应定期对隐患排查治理台账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隐患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找出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为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供依据。例如,通过分析发现某一时间段内电气设备方面的隐患较多,企业可以针对性地加强电气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查检测工作,组织电气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对电气设备安全隐患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隐患排查治理数据,对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调整,不断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 组织保障
- 企业应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双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双体系建设和运行工作。领导小组应包括各部门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等,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分工,确保双体系建设和运行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企业应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或配备足够的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具体实施双体系建设和运行的各项工作,如风险识别、评估、管控措施制定、隐患排查治理等。
- 培训教育
- 开展全员培训教育,使员工了解双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掌握风险识别、评估和管控以及隐患排查治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应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方法流程、操作技能、应急处置等。培训方式可以采用集中授课、现场讲解、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等多种形式,确保培训效果。例如,企业可以组织员工观看安全生产事故案例视频,分析事故原因,让员工深刻认识到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重要性;通过现场实操演练,让员工学会如何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何进行设备设施的日常检查和维护等。
- 信息化建设
- 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双体系运行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包括风险识别与评估模块、风险管控措施管理模块、隐患排查计划制定与执行模块、隐患治理跟踪与验收模块、统计分析与报表生成模块等功能。通过信息系统,企业可以实时掌握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工作进展情况,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信息系统还可以与企业的其他管理系统(如设备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进行集成,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
- 激励与考核机制
- 建立健全激励与考核机制,对在双体系建设和运行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批评和处罚。激励措施可以包括物质奖励(如奖金、奖品等)、精神奖励(如荣誉证书、表扬信等)、职业发展机会(如晋升、培训机会等)等。考核内容应包括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隐患排查治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双体系建设和运行的工作质量等方面。例如,企业可以将双体系建设和运行工作纳入部门和个人的绩效考核体系,与绩效奖金、评先评优等挂钩,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 双体系建设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举措,通过科学的风险识别、评估和管控以及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员工的生命健康。企业应高度重视双体系建设和运行工作,不断完善体系建设,加强运行保障,确保双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