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华通检测官方网站!
【官方网站】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环境监测-青岛华通检测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邮箱:qdhtjc@126.com
电话:0532- 86887027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烟台东八路 在线咨询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双体系建设及运行指导

  • 为了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 双体系建设应运而生。这一体系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分级管控,同时及时排查和治理隐患,实现安全生产的关口前移和全过程管理。...
  • 产品详情

职业卫生平台系统申报:全面解析与操作指南


一、申报的重要性


  1. 法律合规要求
    • 企业进行职业卫生平台系统申报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重要体现。根据相关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用人单位有责任向监管部门如实申报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员情况等信息。这不仅是企业应尽的法律义务,也是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的基础。不进行申报或虚假申报可能会面临法律制裁,包括罚款、责令停产整顿等。
  2. 保障员工健康
    • 通过申报,企业能够系统地梳理和识别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例如,了解到某个车间存在粉尘危害后,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安装通风除尘设备、为员工配备合格的防尘口罩等。同时,申报过程中对接触危害因素人员的统计,有助于企业合理安排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员工的健康问题并进行干预,防止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
  3. 行业监管与数据统计
    • 职业卫生监管部门依靠企业的申报数据,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职业病危害情况进行整体把握和分析。这些数据可以为制定和调整职业卫生政策、标准提供参考,促进整个职业卫生领域的科学管理和决策。例如,如果发现某个行业的职业病发病率较高,监管部门可以加大对该行业的监管力度,推动企业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

二、申报流程


(一)注册与登录


  1. 选择平台
    • 企业首先需要确定所在地区要求使用的职业卫生平台系统。一般来说,各地的卫生健康部门会指定专门的平台或系统供企业申报。例如,有的地区使用省级统一的职业健康监管信息平台,而有的地区可能采用国家层面的相关系统。
  2. 注册账号
    • 进入选定的平台系统后,企业点击注册按钮进行账号注册。通常需要填写企业的基本信息,如企业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法定代表人姓名、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在填写信息时,务必确保准确无误,因为这些信息将用于后续的申报审核和沟通联系。
  3. 登录系统
    • 注册成功后,企业使用注册的账号和密码登录职业卫生平台系统。登录后,应尽快熟悉系统的界面和功能布局,了解各个模块的作用,以便顺利进行申报操作。

(二)信息填写


  1. 单位基本信息
    • 包括企业名称、注册地址、生产地址、行业类别、经济类型、规模等。例如,行业类别要按照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 - 2017)准确填写,如制造业中的化工行业、机械行业等;企业规模可以根据员工人数、年营业额等指标进行划分,如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等。
  2. 职业病危害因素信息
    • 详细列出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这需要企业对生产工艺、原材料、设备等进行全面分析和识别。例如,化工企业可能存在化学毒物(如苯、甲醛等)、粉尘(如化工原料粉尘)、噪声(设备运转产生)等危害因素。对于每种危害因素,要填写其名称、存在的车间或岗位、接触方式(如吸入、皮肤接触等)、浓度或强度(如有检测数据)等。
  3.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信息
    • 统计并录入接触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员名单,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所在部门、岗位、接触危害因素的时间等。确保人员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因为这关系到后续职业健康检查的安排和个人防护措施的制定。例如,对于接触噪声的工人,要明确其在噪声环境下的工作时长,以便评估其听力受损风险。
  4. 职业卫生管理措施信息
    • 填写企业采取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如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建立情况、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职业卫生培训情况、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和发放情况、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情况等。例如,要说明企业是否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职业卫生培训,培训的内容和时间;个人防护用品是按照什么标准配备的,是否定期检查和更换等。

(三)上传附件


  1. 证明材料
    • 可能需要上传企业的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等证明企业合法经营的文件扫描件。这些文件用于核实企业的身份和基本信息。
  2. 检测报告
    • 如果企业进行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应上传检测报告的原件扫描件或电子版。检测报告要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出具,内容包括检测的项目、方法、结果等。例如,粉尘浓度检测报告要明确不同车间或岗位的粉尘浓度数值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3. 其他相关文件
    • 根据平台系统要求和企业实际情况,可能还需要上传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文件、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如果有)、个人防护用品采购凭证等相关文件。这些文件有助于监管部门全面了解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状况。

(四)提交申报与审核


  1. 提交申报
    • 企业在完成所有信息填写和附件上传后,仔细核对一遍申报内容,确保准确无误后点击提交申报按钮。提交后,系统一般会提示申报成功,并生成一个申报编号,企业要妥善保存该编号,以便查询申报进度和结果。
  2. 审核流程
    • 申报提交后,进入审核阶段。监管部门会对企业提交的申报信息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合规性等。如果审核过程中发现问题或需要补充材料,监管部门会通过系统反馈给企业,企业应按照要求及时进行修改和补充,并重新提交审核。审核通过后,企业的申报信息将被录入职业卫生管理数据库,作为后续监管和服务的依据。

三、申报注意事项


  1. 数据准确性
    • 企业在填写申报信息时,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任何虚假或误导性的信息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例如,如果企业故意隐瞒或虚报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浓度,一旦发生职业病事故,企业将承担更大的法律责任,同时也会对员工的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因此,企业应认真对待申报工作,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数据收集和填写,必要时可以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协助。
  2. 按时申报
    • 各地对职业卫生平台系统申报通常有明确的时间要求,企业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进行申报。逾期未申报可能会受到处罚,并且会影响企业的信用记录。一般来说,企业可能需要在每年的固定时间段内进行年度申报,或者在企业发生重大变化(如工艺改进、新设备投入使用、人员变动等)时及时进行变更申报。企业应建立申报提醒机制,确保按时完成申报任务。
  3. 密切关注审核结果
    • 企业提交申报后,要密切关注平台系统反馈的审核结果。如果审核不通过,要认真分析原因,及时与监管部门沟通,按照要求进行整改和重新申报。在与监管部门沟通时,要保持积极的态度,主动配合工作,争取尽快通过审核。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审核反馈的机会,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水平。
  4. 系统操作规范
    • 在使用职业卫生平台系统进行申报时,企业要严格遵守系统的操作规范。认真阅读系统的操作指南和提示信息,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格式进行信息填写和附件上传。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申报失败或数据丢失。如果在操作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或系统故障,应及时联系平台系统的技术支持人员,寻求帮助解决。

职业卫生平台系统申报是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员工健康、遵守法律法规、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申报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履行申报义务,确保申报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申报信息的质量。通过规范的申报和有效的职业卫生管理,为企业员工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双体系建设及运行指导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 双体系建设及运行指导


一、双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1. 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 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往往侧重于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而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 双体系建设则强调事前预防。通过对风险的全面识别和分级管控,能够将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从源头上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在化工生产企业中,通过对生产工艺、设备设施、原材料等方面的风险识别,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如优化工艺参数、加强设备维护保养、严格原材料质量控制等,可以有效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提升企业的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2.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双体系建设要求企业全面参与风险识别、评估和管控以及隐患排查治理的全过程。这促使企业管理层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将安全生产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和每个员工。例如,企业制定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明确了各风险点的管控责任人,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规定了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排查职责和报告流程,从而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
  3. 提高事故预防能力
    • 风险分级管控能够帮助企业准确把握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类安全风险及其危害程度,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隐患排查则是对风险管控措施有效性的检验和补充,通过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防止风险转化为事故。例如,在建筑施工现场,对高处作业、临时用电等风险点进行重点管控,并定期进行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电气设备漏电等隐患,能够大大提高施工现场的事故预防能力,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二、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


(一)风险识别


  1. 方法选择
    • 企业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风险识别,如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等。工作危害分析法适用于对作业活动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步骤,分析每个步骤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例如,在装配车间的零件装配作业中,通过 JHA 可以识别出搬运零件时可能发生的物体打击、装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机械伤害等风险。安全检查表分析法则主要用于对设备设施、作业环境等方面的风险识别,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等制定检查表,对检查项目进行逐一检查和分析。比如,对锅炉房的设备设施进行风险识别时,可以采用 SCL 检查表,检查锅炉本体、安全阀、压力表等设备的运行状况和安全附件的有效性。
  2. 全员参与
    • 风险识别工作应涵盖企业的各个部门和所有岗位,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因为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对本岗位的工作流程、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最为熟悉,他们能够提供最直接、最真实的风险信息。例如,一线生产工人可以结合自己的操作经验,指出生产过程中容易忽视的安全风险点;维修人员可以根据设备的维修记录和故障情况,分析设备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引导员工积极参与风险识别工作,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发现重要风险点的员工给予奖励。

(二)风险评估


  1. 评估标准制定
    •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标准。风险评估标准一般包括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两个维度。对于可能性的评估,可以考虑历史事故数据、行业经验、设备设施的可靠性等因素;对于后果严重性的评估,可以从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企业声誉影响等方面进行量化或定性分析。例如,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为 “极低”“低”“中”“高”“极高” 五个等级,将后果的严重性分为 “轻微”“较小”“中等”“重大”“特大” 五个等级,然后通过矩阵法确定风险的等级。
  2. 风险等级划分
    • 根据风险评估标准,将识别出的风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一般可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级。重大风险是指风险程度极高,可能导致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严重环境破坏等后果的风险;较大风险是指风险程度较高,可能导致较大人员伤亡、较大财产损失或一定程度环境破坏等后果的风险;一般风险是指风险程度中等,可能导致人员受伤、一定财产损失或轻微环境影响等后果的风险;低风险是指风险程度较低,可能导致轻微人员伤害或较小财产损失等后果的风险。例如,在化工企业中,涉及剧毒化学品的储存和使用、重大危险源等环节的风险通常被划分为重大风险。

(三)风险管控措施制定


  1. 工程技术措施
    • 通过对设备设施、工艺技术等方面的改进和优化,从根本上降低风险。例如,对于存在粉尘爆炸风险的车间,可以采用密闭式生产设备、通风除尘系统、粉尘防爆电气设备等工程技术措施,减少粉尘的产生和积聚,降低爆炸的可能性。在建筑施工中,采用安全防护网、临边防护栏杆等工程措施,防止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的发生。
  2. 管理措施
    • 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规范员工的行为,确保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执行。例如,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安全职责;制定设备操作规程,规范员工的设备操作流程;开展安全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同时,加强对作业现场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员工的不安全行为。
  3. 个体防护措施
    • 为员工配备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安全带、防护手套、护目镜等,减少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受到伤害的风险。个体防护用品的选择应根据风险的特点和危害程度进行,确保其防护性能能够满足实际需求。例如,在焊接作业中,员工应佩戴防护面罩、手套等,防止电弧光对眼睛和皮肤的伤害;在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岗位,员工应佩戴防毒面具、防护服等,防止有害物质的侵入。

(四)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编制


  1. 清单内容
    •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应包括风险点名称、所在位置、风险描述、风险等级、管控措施、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等信息。例如,某机械加工企业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中,一个风险点可能是 “车床加工操作”,所在位置为 “机加工车间 X 号车床”,风险描述为 “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机械伤害、物体打击等事故”,风险等级为 “一般风险”,管控措施包括 “定期对车床进行维护保养、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合格后上岗、佩戴防护眼镜和安全帽等”,责任部门为 “机加工车间”,责任人为 “车间主任和操作工人”。
  2. 动态更新
    •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条件的变化、新设备的投入使用、新工艺的采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更新等情况,及时对风险进行重新识别、评估和管控,对风险分级管控清单进行动态更新。例如,当企业引进一台新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时,应及时对该设备的操作过程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并将其纳入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中。同时,对原有的与该设备相关的风险点和管控措施进行调整或删除。

三、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


(一)隐患排查


  1. 制定排查计划
    • 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和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隐患排查计划。排查计划应明确排查的时间、范围、内容、方法和责任人等。例如,对于重大风险点,应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对于较大风险点,应每半月至少进行一次重点排查;对于一般风险点和低风险点,应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常规排查。排查范围应涵盖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场所、设备设施、人员活动等。排查内容应包括风险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设备设施的运行状况、作业环境的安全状况、人员的操作行为等。
  2. 排查方法选择
    • 企业可以采用综合排查、日常排查、专项排查、节假日排查等多种方式进行隐患排查。综合排查是对企业整体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的全面排查,一般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日常排查是指各部门、各岗位在日常工作中对本区域、本岗位的安全状况进行的经常性排查;专项排查是针对特定区域、设备设施、工艺环节或特定时期(如夏季防汛、冬季防火等)开展的专项性排查;节假日排查是在节假日前后对企业的安全状况进行的重点排查。在排查过程中,可以采用现场检查、查阅资料、询问员工、数据分析等方法。例如,在现场检查时,通过观察设备的运行状态、安全防护设施的完整性、作业人员的操作行为等,发现可能存在的隐患;查阅设备维护保养记录、安全培训记录等资料,了解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查找潜在的管理漏洞。

(二)隐患治理


  1. 一般隐患治理
    • 对于一般隐患,企业应立即组织整改,整改措施应明确、具体、可行,确保隐患能够及时消除。整改完成后,应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销号。例如,发现车间内的一个灭火器压力不足,属于一般隐患,企业应立即更换或维修灭火器,并进行压力测试,确保其正常使用。验收时,应检查灭火器的外观、压力指示、有效期等是否符合要求。
  2. 重大隐患治理
    • 对于重大隐患,企业应制定专项治理方案,方案应包括隐患的现状描述、治理的目标和任务、治理的方法和措施、治理的经费和物资保障、治理的时限和要求、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等内容。治理方案应经企业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实施,并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备案。在治理过程中,企业应加强对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治理措施按计划落实到位。治理完成后,应组织专家或委托有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进行评估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销号。例如,企业的一座厂房被鉴定为危房,属于重大隐患,企业应制定厂房拆除重建或加固改造的专项治理方案,明确治理的各个环节和要求,在治理期间应设置警示标志,防止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同时制定应急预案,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三)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建立


  1. 台账内容
    • 企业应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详细记录隐患排查治理的全过程。台账内容应包括隐患排查的时间、地点、隐患描述、隐患等级、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整改期限、整改完成情况、验收情况等信息。例如,某企业在隐患排查治理台账中记录了一个隐患:“车间内的一台行车钢丝绳磨损严重”,排查时间为 “20XX 年 X 月 X 日”,地点为 “机加工车间”,隐患等级为 “较大隐患”,整改措施为 “更换钢丝绳”,整改责任人为 “维修班班长”,整改期限为 “3 天”,整改完成情况为 “20XX 年 X 月 X 日已更换钢丝绳”,验收情况为 “20XX 年 X 月 X 日经安全管理人员验收合格”。
  2. 数据分析与应用
    • 企业应定期对隐患排查治理台账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隐患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找出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为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供依据。例如,通过分析发现某一时间段内电气设备方面的隐患较多,企业可以针对性地加强电气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查检测工作,组织电气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对电气设备安全隐患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隐患排查治理数据,对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调整,不断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四、双体系运行保障


  1. 组织保障
    • 企业应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双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双体系建设和运行工作。领导小组应包括各部门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等,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分工,确保双体系建设和运行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企业应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或配备足够的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具体实施双体系建设和运行的各项工作,如风险识别、评估、管控措施制定、隐患排查治理等。
  2. 培训教育
    • 开展全员培训教育,使员工了解双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掌握风险识别、评估和管控以及隐患排查治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应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方法流程、操作技能、应急处置等。培训方式可以采用集中授课、现场讲解、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等多种形式,确保培训效果。例如,企业可以组织员工观看安全生产事故案例视频,分析事故原因,让员工深刻认识到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重要性;通过现场实操演练,让员工学会如何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何进行设备设施的日常检查和维护等。
  3. 信息化建设
    • 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双体系运行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包括风险识别与评估模块、风险管控措施管理模块、隐患排查计划制定与执行模块、隐患治理跟踪与验收模块、统计分析与报表生成模块等功能。通过信息系统,企业可以实时掌握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工作进展情况,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信息系统还可以与企业的其他管理系统(如设备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进行集成,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
  4. 激励与考核机制
    • 建立健全激励与考核机制,对在双体系建设和运行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批评和处罚。激励措施可以包括物质奖励(如奖金、奖品等)、精神奖励(如荣誉证书、表扬信等)、职业发展机会(如晋升、培训机会等)等。考核内容应包括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隐患排查治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双体系建设和运行的工作质量等方面。例如,企业可以将双体系建设和运行工作纳入部门和个人的绩效考核体系,与绩效奖金、评先评优等挂钩,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 双体系建设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举措,通过科学的风险识别、评估和管控以及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员工的生命健康。企业应高度重视双体系建设和运行工作,不断完善体系建设,加强运行保障,确保双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联系方式

全国服务热线

0532- 86887027

手 机:15763977121

地 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烟台东八路

扫一扫,加微信